產業訊息
經濟日報 2017-01-12
生醫跨界整合 打造新產業支柱
上揚工業廠房土地不動產 轉載~~
近年來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迅速,是政府積極推動的5+2產業之一,已成為電子業以外的新希望。不過,幾家指標性新藥大廠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股價暴漲暴跌,加上浩鼎案起訴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及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等人,更打擊國人對產業發展的信心。台灣如何重新檢討生技醫療產業政策 ,並導引資本市場成為助力,已是當前生醫產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首先,政府過去在推動生技產業,將大部分資源放在新藥研發上,有必要重新思考,微調資源至醫材等領域。以中研院為例,每年超過百億元研發經費,六成都投入到新藥領域,即使台灣醫療水準已大幅進步,但嚴格來說在全球新藥開發產業中並無特殊競爭優勢,況且新藥研發屬於高資本投入,而且是高失敗率的高風險行業,並不見得適合台灣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型態。
因此,我國生技醫療產業應採取均衡的發展策略,尤其是台灣擁有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的豐沛能量,這是發展生醫產業不可忽略的特殊優勢,若能發展出跨生技與資通訊(Bio-ICT)兩大領域的先進醫材產業,將是台灣可以與世界各國一較長短的法寶。例如在人工視網膜、脊髓損傷、癲癇症等,如今國內業者都已陸續投入開發精密醫材,可協助病患重見光明、重新行走並恢復健康活力。
此外,這種整合生技與資通訊的技術,如今也不只限於傳統醫材業,事實上,跨界整合更已應用至新藥開發領域,例如目前全球迅速展開的數位藥物(digital medicine)就是一例。所謂的數位藥物,就是在藥物開發上整合最新數位科技,2015年9月最先向美國FDA申請的電子藥丸,就是結合日本大塚製藥的暢銷精神科藥物Abilify,加上美商Proteus的感測及無線傳輸器,吞入人體後由胃酸啟動偵測,可將睡眠、心跳、計步等資料傳輸到體外的貼布、電腦等,如此不僅可以持續追蹤病情並改善用藥,也讓專利到期藥物可以開發新功能而延長生命周期。此類數位藥物運用到大量數位科技,正是台灣可以積極發揮之處。
另外,當全世界都聚焦於人工智慧(AI)的同時,在生醫領域也有類似的人類大腦研究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被喻為是蒸汽機、電腦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今歐美、日韓等國競相投入研究人類大腦,但台灣至今不僅沒有計畫,甚至很少有人討論此類議題,這類的前瞻研究,我們的腳步明顯落後。
至於對產業界來說,在生技新藥股價大幅修正後,未來募資將更為不易,更應該做好資金控管及有效利用,新藥開發公司的選題必須更仔細謹慎,儘量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朝「低風險、高報酬」目標努力。例如,若業者不選擇純新成份的新藥,可以著重在新劑型新藥的題材,例如短效改長效、錠劑或膠囊改液體,也可選擇老藥新用、老藥用於新適應症,或西藥搭配中藥等用藥組合,多元研發新藥。
在資本市場方面,由於新藥涉及各種專業知識,例如藥效、適用範圍、市場預估等,都非一般投資人能夠理解判斷,因此需要大量專業法人的研究與投入,做為業者籌資的後盾。其次,過去最常被詬病的是業者誇大藥效與市場商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未來企業在資訊揭露上需要更謹慎,目前主管機關已制訂多種規範,但最後仍有賴業者自律,畢竟新藥開發與臨床過程充滿變數,很多是業者難以掌控的風險。
總之,生技醫療產業要能成功發展,有賴政策導正並引領資本市場健全發展,企業投入創新創業過程中,應擺脫貪婪浮誇惡習,才能獲得投資人長期支持,生技醫療產業也才有機會與資訊電子業並列,成為支撐台灣產業發展的兩根支柱。
近年來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迅速,是政府積極推動的5+2產業之一,已成為電子業以外的新希望。不過,幾家指標性新藥大廠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股價暴漲暴跌,加上浩鼎案起訴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及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等人,更打擊國人對產業發展的信心。台灣如何重新檢討生技醫療產業政策 ,並導引資本市場成為助力,已是當前生醫產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首先,政府過去在推動生技產業,將大部分資源放在新藥研發上,有必要重新思考,微調資源至醫材等領域。以中研院為例,每年超過百億元研發經費,六成都投入到新藥領域,即使台灣醫療水準已大幅進步,但嚴格來說在全球新藥開發產業中並無特殊競爭優勢,況且新藥研發屬於高資本投入,而且是高失敗率的高風險行業,並不見得適合台灣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型態。
因此,我國生技醫療產業應採取均衡的發展策略,尤其是台灣擁有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的豐沛能量,這是發展生醫產業不可忽略的特殊優勢,若能發展出跨生技與資通訊(Bio-ICT)兩大領域的先進醫材產業,將是台灣可以與世界各國一較長短的法寶。例如在人工視網膜、脊髓損傷、癲癇症等,如今國內業者都已陸續投入開發精密醫材,可協助病患重見光明、重新行走並恢復健康活力。
此外,這種整合生技與資通訊的技術,如今也不只限於傳統醫材業,事實上,跨界整合更已應用至新藥開發領域,例如目前全球迅速展開的數位藥物(digital medicine)就是一例。所謂的數位藥物,就是在藥物開發上整合最新數位科技,2015年9月最先向美國FDA申請的電子藥丸,就是結合日本大塚製藥的暢銷精神科藥物Abilify,加上美商Proteus的感測及無線傳輸器,吞入人體後由胃酸啟動偵測,可將睡眠、心跳、計步等資料傳輸到體外的貼布、電腦等,如此不僅可以持續追蹤病情並改善用藥,也讓專利到期藥物可以開發新功能而延長生命周期。此類數位藥物運用到大量數位科技,正是台灣可以積極發揮之處。
另外,當全世界都聚焦於人工智慧(AI)的同時,在生醫領域也有類似的人類大腦研究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被喻為是蒸汽機、電腦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今歐美、日韓等國競相投入研究人類大腦,但台灣至今不僅沒有計畫,甚至很少有人討論此類議題,這類的前瞻研究,我們的腳步明顯落後。
至於對產業界來說,在生技新藥股價大幅修正後,未來募資將更為不易,更應該做好資金控管及有效利用,新藥開發公司的選題必須更仔細謹慎,儘量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朝「低風險、高報酬」目標努力。例如,若業者不選擇純新成份的新藥,可以著重在新劑型新藥的題材,例如短效改長效、錠劑或膠囊改液體,也可選擇老藥新用、老藥用於新適應症,或西藥搭配中藥等用藥組合,多元研發新藥。
在資本市場方面,由於新藥涉及各種專業知識,例如藥效、適用範圍、市場預估等,都非一般投資人能夠理解判斷,因此需要大量專業法人的研究與投入,做為業者籌資的後盾。其次,過去最常被詬病的是業者誇大藥效與市場商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未來企業在資訊揭露上需要更謹慎,目前主管機關已制訂多種規範,但最後仍有賴業者自律,畢竟新藥開發與臨床過程充滿變數,很多是業者難以掌控的風險。
總之,生技醫療產業要能成功發展,有賴政策導正並引領資本市場健全發展,企業投入創新創業過程中,應擺脫貪婪浮誇惡習,才能獲得投資人長期支持,生技醫療產業也才有機會與資訊電子業並列,成為支撐台灣產業發展的兩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