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經濟日報 2021-11-22
供應鏈問題有緩解跡象 但缺工問題可能持續到明年
全球供應鏈的困境開始出現改善,但航運、製造和零售業高階主管表示,預計明年才能恢復較正常的營運,而且如果新冠疫情爆發擾亂了關鍵產銷中心,貨物運送將持續遭遇延遲。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主要零售商已經進口大部分假期購物季需要的商品,海運費率從創紀錄的水準回落。在亞洲,最近幾周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停工、能源短缺和港口限制有所緩解。
儘管如此,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說,西方消費者對商品的強勁需求、美國塞港未解、卡車司機短缺和全球運費上漲,持續影響復甦。另有極端天氣和新冠疫復熾的風險可能產生威脅。
供應鏈瓶頸獲得緩解,能讓生產滿足需求並降低物流成本,假以時日,有助緩解通膨壓力。
在美國最大的亞洲進口門戶洛杉磯和長灘港,等待卸貨的船舶數量已有改善,但仍徘徊在創紀錄水準附近。根據南加州海洋交易所數據,11月19日有71艘貨櫃船停泊海上,低於3天前的峰值86艘,未來3天預計有17艘貨櫃船抵達。疫情之前,任何船隻離岸下錨都不尋常。
大多數的美國大型零售商包括沃爾瑪(Walmart)、家得寶(Home Depot)和目標百貨(Target)上周都說,已為假期購物季準備了充足的庫存,主要是今年比往常更早進口,跨太平洋運費因此降溫。
在截至11月12日的一周內,跨太平洋的貨櫃運輸成本下降超過四分之一,是兩年來的最大降幅。波羅的海貨運指數顯示,本周運費上漲約5%,到每40英尺貨櫃大約14,700 美元,仍然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部門主管Louis Kuijs表示:「就全球而言,供應鏈問題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該機構訪調45個經濟體的「各國專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供應鏈中斷已經或將在今年最後一季觸頂。
航運和零售業高管預計美國塞港情況將在2022年初解決,屆時假日購物季結束,而2月的農曆新年會有許多工廠停工一周,減少產出。
不過,幾乎沒有高階主管認為問題結束了,跨國公司還在繼續引述全球各地港口和道路的問題。一些零售商公布,貨物運輸的成本增加,導致利潤率下滑。
德國船東Jan Held旗下船隻主要運輸包括巨型風車在內的工業用品,而非貨櫃,有時必須在亞洲港口外等待一個月,他說,塞港正在好轉,尤其是亞洲,但「疫情必須結束」,全球運輸系統才能正常化,那還需要一段時間。
英國飲料業者Mindful Drinking的共同創辦人Christine Humphreys抱怨,從德國運貨到英國的原本只需要兩周,現在要6周。她說,在一年最繁忙的耶誕假期,她的公司只有一半的庫存。
疫情減緩,使馬來西亞、越南和其他國家放寬生產限制,他們的工廠產量在過去一個月反彈,緩解全球半導體和紡織品產量的瓶頸;但駐香港的Natixis資深經濟學家Trinh Nguyen警告,缺工在內的其他短缺問題「不會完全消失」。
例如越南南部工廠的生產比幾個月前順利,但勞動力短缺和運輸成本高昂等挑戰依然存在。根據越南木材及林產協會杜春立,200到500名工人的中型家具廠,產能利用率約為80%,3,000名工人的大型家具廠缺工較嚴重,產能利用率約為65%。
#供應鏈 #航運 #製造 #零售業 #產銷中心 #物流成本 #工廠 #工業用品 #貨櫃 #運輸系統 #生產限制 #產能
上揚工業不動產轉載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主要零售商已經進口大部分假期購物季需要的商品,海運費率從創紀錄的水準回落。在亞洲,最近幾周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停工、能源短缺和港口限制有所緩解。
儘管如此,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說,西方消費者對商品的強勁需求、美國塞港未解、卡車司機短缺和全球運費上漲,持續影響復甦。另有極端天氣和新冠疫復熾的風險可能產生威脅。
供應鏈瓶頸獲得緩解,能讓生產滿足需求並降低物流成本,假以時日,有助緩解通膨壓力。
在美國最大的亞洲進口門戶洛杉磯和長灘港,等待卸貨的船舶數量已有改善,但仍徘徊在創紀錄水準附近。根據南加州海洋交易所數據,11月19日有71艘貨櫃船停泊海上,低於3天前的峰值86艘,未來3天預計有17艘貨櫃船抵達。疫情之前,任何船隻離岸下錨都不尋常。
大多數的美國大型零售商包括沃爾瑪(Walmart)、家得寶(Home Depot)和目標百貨(Target)上周都說,已為假期購物季準備了充足的庫存,主要是今年比往常更早進口,跨太平洋運費因此降溫。
在截至11月12日的一周內,跨太平洋的貨櫃運輸成本下降超過四分之一,是兩年來的最大降幅。波羅的海貨運指數顯示,本周運費上漲約5%,到每40英尺貨櫃大約14,700 美元,仍然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部門主管Louis Kuijs表示:「就全球而言,供應鏈問題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該機構訪調45個經濟體的「各國專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供應鏈中斷已經或將在今年最後一季觸頂。
航運和零售業高管預計美國塞港情況將在2022年初解決,屆時假日購物季結束,而2月的農曆新年會有許多工廠停工一周,減少產出。
不過,幾乎沒有高階主管認為問題結束了,跨國公司還在繼續引述全球各地港口和道路的問題。一些零售商公布,貨物運輸的成本增加,導致利潤率下滑。
德國船東Jan Held旗下船隻主要運輸包括巨型風車在內的工業用品,而非貨櫃,有時必須在亞洲港口外等待一個月,他說,塞港正在好轉,尤其是亞洲,但「疫情必須結束」,全球運輸系統才能正常化,那還需要一段時間。
英國飲料業者Mindful Drinking的共同創辦人Christine Humphreys抱怨,從德國運貨到英國的原本只需要兩周,現在要6周。她說,在一年最繁忙的耶誕假期,她的公司只有一半的庫存。
疫情減緩,使馬來西亞、越南和其他國家放寬生產限制,他們的工廠產量在過去一個月反彈,緩解全球半導體和紡織品產量的瓶頸;但駐香港的Natixis資深經濟學家Trinh Nguyen警告,缺工在內的其他短缺問題「不會完全消失」。
例如越南南部工廠的生產比幾個月前順利,但勞動力短缺和運輸成本高昂等挑戰依然存在。根據越南木材及林產協會杜春立,200到500名工人的中型家具廠,產能利用率約為80%,3,000名工人的大型家具廠缺工較嚴重,產能利用率約為65%。
#供應鏈 #航運 #製造 #零售業 #產銷中心 #物流成本 #工廠 #工業用品 #貨櫃 #運輸系統 #生產限制 #產能
上揚工業不動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