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資訊
聯合新聞網 2023-01-04
政府須有改變人民感受的經濟目標
「稅收超徵、還稅於民」的議題炒得沸沸揚揚,好像是政府「額外」多拿了人民的錢,理應還給人民似的,更何況是在人民仍受疫情所苦的當下。先不說稅收超徵是否應還稅於民,人民經濟生活若有苦痛,最重要的是釐清其原因並對症下藥,如果只是一次性地「還稅」,或有些許政治上的安慰劑效果,但想要藉此解決人民經濟苦痛或贏得政治支持,恐怕還是緣木求魚。
執政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挫敗,凸顯民主制度糾錯機制的可貴,執政黨挫敗的原因固然很多,若聚焦在經濟層面,無法獲得青年選民的支持是要因之一。儘管經濟成長數字不錯、特定產業表現亮眼,但經濟體系中低薪、高房價的傳統困境依舊,加上高物價的衝擊,青年及弱勢族群的剝奪感高漲,經濟成果無法普惠,當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回顧過去三年,經濟受到疫情衝擊,政府的紓困振興政策迭出;只是展現出來的經濟成果難令人滿意,這就有檢討空間。首先,經濟成果無法普惠,必是來自於結構性因素,非短期紓困振興措施所能取代,甚至要檢視這些紓困振興措施是否反而更強化了這些無法普惠的結構性因素。從這點來看,還稅於民固然是政治上最安全的作法,但無助於結構性的改變。
其次,政府的經濟目標不夠明確。經濟成長率可能是政府最關心的目標,但計算經濟成長的GDP盲點甚多,無法顧及分配就是其一。多年來GDP的分配中,薪資所得占比不斷降低,致使分配問題惡化,加上疫情、通膨,廣大薪資所得階層的剝奪感當然溢漫出來。在成長掛帥的經濟目標下,產業產值、營收、出口額成為最重要的經濟項目,不論產業或個別企業是否有長期競爭力,只要對GDP有貢獻即可。雖然提供就業機會也是產業的貢獻之一,但薪資是達成產值營收目標的成本,成本能低不能高,也就形成了薪資長期偏低的原因。
一般在衡量政府政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時,常被詬病只是在看「該完成的工作項目是否已完成」,而非真正達到的效果如何。蔡總統在第一任就任之初,就提出「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目標,如果這些目標得以順利完成,民眾必然實質有感。就就業與分配的目標而言,經濟成長率當然不會是好的經濟指標,也許更好的指標是「實質薪資的成長率」或「薪資所得占GDP比重的成長率」。近年來,實質薪資雖逐年提升,但速度緩慢,且一遇通膨就反升為降,導致薪資所得占GDP比重仍在降低中。
經濟目標的設定可引導經濟政策的走向。現在的經濟政策或有助於經濟成長率,但也結構性地抑制了薪資的提升與分配的改善。以政府補貼企業基本工資的政策為例,提高基本工資本是為了提升勞工薪資,若較高的勞工薪資是企業經營的合理成本,則無法負擔較高薪資的企業理應退場或力求提高競爭力與獲利。政府若長期補貼企業,只是維護了不願或無法提升薪資的企業,當然難以達到薪資提升的成果。政府對於企業的關愛政策甚多,或出於產值創造或就業提供的考量,但如果將經濟目標改成是實質薪資的提升時,這些政策就很有檢討空間了。
另一個明顯影響分配的正是高房價問題。儘管政府「打炒房」措施不少,但績效不彰,民間仍普遍詬病政府無能解決高房價問題。做了多少和成效如何是兩回事,如果政府視分配為重要課題,訂定適當的「房價所得比目標」就有其必要,沒有好的房市健全目標,所有打炒房政策都只會是為了做而做,很難令人民有感。
#稅收超徵 #還稅於民 #特定產業 #疫情 #紓困
上揚工業不動產轉載
執政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挫敗,凸顯民主制度糾錯機制的可貴,執政黨挫敗的原因固然很多,若聚焦在經濟層面,無法獲得青年選民的支持是要因之一。儘管經濟成長數字不錯、特定產業表現亮眼,但經濟體系中低薪、高房價的傳統困境依舊,加上高物價的衝擊,青年及弱勢族群的剝奪感高漲,經濟成果無法普惠,當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回顧過去三年,經濟受到疫情衝擊,政府的紓困振興政策迭出;只是展現出來的經濟成果難令人滿意,這就有檢討空間。首先,經濟成果無法普惠,必是來自於結構性因素,非短期紓困振興措施所能取代,甚至要檢視這些紓困振興措施是否反而更強化了這些無法普惠的結構性因素。從這點來看,還稅於民固然是政治上最安全的作法,但無助於結構性的改變。
其次,政府的經濟目標不夠明確。經濟成長率可能是政府最關心的目標,但計算經濟成長的GDP盲點甚多,無法顧及分配就是其一。多年來GDP的分配中,薪資所得占比不斷降低,致使分配問題惡化,加上疫情、通膨,廣大薪資所得階層的剝奪感當然溢漫出來。在成長掛帥的經濟目標下,產業產值、營收、出口額成為最重要的經濟項目,不論產業或個別企業是否有長期競爭力,只要對GDP有貢獻即可。雖然提供就業機會也是產業的貢獻之一,但薪資是達成產值營收目標的成本,成本能低不能高,也就形成了薪資長期偏低的原因。
一般在衡量政府政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時,常被詬病只是在看「該完成的工作項目是否已完成」,而非真正達到的效果如何。蔡總統在第一任就任之初,就提出「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目標,如果這些目標得以順利完成,民眾必然實質有感。就就業與分配的目標而言,經濟成長率當然不會是好的經濟指標,也許更好的指標是「實質薪資的成長率」或「薪資所得占GDP比重的成長率」。近年來,實質薪資雖逐年提升,但速度緩慢,且一遇通膨就反升為降,導致薪資所得占GDP比重仍在降低中。
經濟目標的設定可引導經濟政策的走向。現在的經濟政策或有助於經濟成長率,但也結構性地抑制了薪資的提升與分配的改善。以政府補貼企業基本工資的政策為例,提高基本工資本是為了提升勞工薪資,若較高的勞工薪資是企業經營的合理成本,則無法負擔較高薪資的企業理應退場或力求提高競爭力與獲利。政府若長期補貼企業,只是維護了不願或無法提升薪資的企業,當然難以達到薪資提升的成果。政府對於企業的關愛政策甚多,或出於產值創造或就業提供的考量,但如果將經濟目標改成是實質薪資的提升時,這些政策就很有檢討空間了。
另一個明顯影響分配的正是高房價問題。儘管政府「打炒房」措施不少,但績效不彰,民間仍普遍詬病政府無能解決高房價問題。做了多少和成效如何是兩回事,如果政府視分配為重要課題,訂定適當的「房價所得比目標」就有其必要,沒有好的房市健全目標,所有打炒房政策都只會是為了做而做,很難令人民有感。
#稅收超徵 #還稅於民 #特定產業 #疫情 #紓困
上揚工業不動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