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製造業生產指數 雙升經濟日報 2022-05-24
經濟部統計處昨(23)日公布4月工業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工業生產指數為132.70,年增7.3%;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35.19,年增7.5%;兩項指數雙雙創下27個月正成長。展望未來,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受惠新興科技應用與企業數位轉型持續推展,有助於推升台灣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但近期俄烏戰事及中國大陸封控等不利因素下仍削減增幅,預估5月製造業生產指數為5.2%至8.3%。統計處表示,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年增17.8%,為推升製造業生產成長主要貢獻。其中,積體電路業在高效能運算、物聯網、車用電子等相關晶片需求續強,加上半導體業者擴增產能,年增27.6%;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5....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競爭白熱化 貝富新能源進軍台灣工商時報 2022-05-24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即將在今年第三季進行選商,許多開發商紛紛推出風場參與競爭。最新投入風場開發的貝富新能源(BlueFloatEnergy)24日宣布正式進軍台灣市場,角逐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競標作業,將推出位在新竹外海裝置容量約1GW的九降風離岸風電計畫。貝富新能源指出,專案名稱定為九降風離岸風電計畫,是因新竹地區風力資源相當豐富,因此選定在此開發。根據環保署環評開發資料顯示,風場所在水深約為45至90公尺,風機機組單機裝置容量規劃9.5至20MW,海纜於新竹市北區及新竹縣新豐鄉潮間帶上岸後連接至自設升(降)壓站,再沿既有道路鋪設陸纜,連接至台電變電所。貝富新能源首席執行長CarlosMartin...

半導體砍單風暴來襲 面板驅動IC廠開第一槍經濟日報 2022-05-23
半導體「砍單風暴」正式來襲,面板驅動IC廠開第一槍。受制面板需求疲軟、報價跌跌不休,業界傳出,已有驅動IC廠大砍晶圓代工投片量,幅度高達二至三成,去年驅動IC廠風光大賺數個股本已成過去式;部分消費性IC受大陸封控與通膨導致消費緊縮壓力,也恐接棒砍單。台灣上市櫃驅動IC廠包括聯詠、矽創、敦泰、天鈺、瑞鼎等,相關業者檯面上都不願對此多談。有業者私下透露,現在大環境真的不好,「該砍(單)的還是要砍」,為了管控庫存,「後面訂單不要下那麼多」。驅動IC在疫情前因為晶圓代工價格最差,晶圓代工廠最不願生產,多半只是用來「填產能」的品項。不料疫情帶來筆電、監視器、電視等需求大好,使得驅動IC瞬間供不應求,成為...

碩禾、中碳 拚電池材料開發經濟日報 2022-05-23
鴻海集團衝刺電動車新事業,轉投資國碩集團旗下碩禾與中碳擔綱最關鍵的電池材料開發,陸續傳捷報,讓鴻海集團發展電動車無後顧之憂,同時,碩禾、中碳也在鴻海積極切入的的化合物半導體提供助力,多管齊發助攻鴻海造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預告,電動車電池模組是整車製造不可或缺的零組件,鴻海集團一定會自製,凸顯對碩禾、中碳等夥伴寄予厚望。鴻海集團賦予重任,碩禾董事長陳繼明在股東會營業報告書指出,碩禾集結國碩集團資源,透過轉投資用於儲能與電動車的芯和能源生產的正極材料、碩禾研發與生產的碳矽負極材料,以及碩鑽與華旭公司的的半導體製程,全力衝刺。據悉,碩禾已與榮炭開發出第一代石墨負極材料,該產品容量大於420mAh/g...

未來電力黑科技,發電、儲能融入生活中經濟日報 2022-05-20
電力市場未來會如何影響生活?當再生能源普及,發電將融入生活中,太陽能光電板將成為建築外牆建材一部份,儲能系統則變成隔間牆,退役的電池並沒有被淘汰,還能找到第二生命,未來的電力生活充滿想像。停電事件頻傳,儲能系統的重要性再受矚目,未來企業與社區自備儲能櫃趨勢樂觀,儲能系統除可因應電力供需削峰填谷,補足電力吃緊時用電瓶頸,若搭配太陽光電站就可以將多餘發電儲入系統內,打造微電網,自給自足。家家有儲能牆,打造自有小電庫國際大廠如歐洲大廠SONNEN及特斯拉的電池牆(Powerwall)都訴求搭配太陽能板就是一套家用電力系統。回頭看台灣市場,儲能與發電也開始融入生活,金屬天花板與金屬隔間牆業者桓鼎-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