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資訊

LATEST News

首頁>市場資訊>詳細內容
產業訊息
經濟時報 2025-10-14

德國拚重返榮耀/傳產包袱重 德國製造拚強力轉型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擁有歐盟最大科技園區、孵化32隻獨角獸,享有深厚技術底蘊及百年企業,也背負沉重轉型包袱。《經濟日報》前進德國,第一手觀察這位工業巨人如何在提振傳統與鼓勵創新之間前行。

位於司徒加特的戴姆樂卡車(Daimler Truck)工廠已有62年歷史,占地290萬平方米,相當於11個大安森林公園,是旗下最大卡車工廠,目前有1萬名員工在此工作。

每天下午2點半,早班工人步出工廠,由夜班接力,一天兩班制生產全球重型貨卡車,無人自走車穿梭生產線,多數車體組裝粗活仍靠工人一隊15人合力完成。

司徒加特廠區跟法國穆爾特梅(Multime)等三座工廠連成跨國分工網路,協同生產,從柴油重卡、電動車、特殊客製車,都能在一條U型產線上進行,一天能生產出470輛。

「他們雖然已用混和產線生產客製化卡車,但導入機器人跟自動化比例還不高。」卓毅資本執行長王勇祥參觀完工廠產線後說。

戴姆樂卡車是全球最大商用車製造商,其電動卡車量產領先同業,但導入自動化程度低,大量倚靠人工,對此官方的說法是確保產線靈活性,能照客戶客製化規格,車身元件則有更高自動化生產中,車體組裝段仍倚賴人工。

德國境內有BOSCH博世、BMW、Mercedes-Benz賓士、Audi奧迪及福斯汽車等百年車業大廠,鋼鐵、汽車、化學及光學精密儀器等傳統工業也有百年悠久歷史,德國被封為歐盟工業強國,此刻這些傳統行業正面臨中國大陸價格競爭。

相隔500公里外的柏林,有一座德國最大、全球排名前15的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區(WISTA Adlershof),專注於先進科技發展,聚焦光子、光學、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材料及生物科技等領域技術。

這個園區內有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非大學科研機構、技術導向新創,並規劃孵化器及共享空間供新創使用,大開放廚房跟鞦韆會議桌椅帶來一股活力,儘管如此,德國創投的活躍度不如美國及台灣,新創募資困難,進駐園區成本高昂,創投氣氛被當地人形容是處在「第三世界國家」。

WISTA園區人員直言,德國為新創公司提供財務支援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大型企業資金充足,但缺乏投資新創企業意願,寧可投資自身研究部門,迫使新創企業為尋求財務支持而離開德國,私人機構投資新創且長期支持的氛圍低,對國外投資者也缺乏獎勵誘因。

德國貿易投資署資深經理Petra Fischer表示,德國目前有7萬家新創公司,創造52萬就業人口,共孵化出32隻獨角獸,數量在國際排名第五,僅次於美國、中國、印度和英國,儘管生態系統穩定,他坦言德國並沒有充分發揮潛力。

Petra Fischer指出,新創企業最大挑戰仍在於募資及官僚主義障礙,政府設立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甚至歐盟的AI Act專法,都可能讓AI創新產生障礙。

德國在AI革命浪潮中缺乏話語權,國家政策不明。位於法蘭克福的AI生態系專案廠商AI Hub執行長Sebastian Heinz表示,德國的AI國家預算仍在討論中,德國新創在種子輪跟早期募資較容易,但A輪之後就有巨大缺口,不利新創持續發展。

這個歐系工業巨人已體認國家亟需轉型,新總理梅爾茨帶領的執政聯盟已宣示要強力改革,偕民間之力投資經濟;德國龐大的陳舊基礎設施亟待升級,新創企業渴盼資金雨露,德國的黎明時刻是否來臨,端看新執政團隊能否整合分歧務實施政。


#
德國  #歐洲  #經濟體  #科技園區  #工業  #AI生態  


上揚工業不動產轉載